收纳柜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收纳柜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国产手机西行记难以摆脱的专利噩梦新日

发布时间:2020-01-15 10:20:25 阅读: 来源:收纳柜厂家

四年前,有家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面临困局。

2010年,西门子、爱立信、摩托罗拉等国际巨头,纷纷在印度新德里、中国香港等地起诉深圳手机厂商基伍,称其侵犯了大量的技术、外观和底层专利协议。为此,各大巨头不惜花费百万美元,聘请印度一流的知识产权事务所和律师,准备了超过6000页的诉讼状。最终的结果是,基伍的产品在印度四大海关处被查封,直接导致年度出货量下降30%以上。

四年后,当一加、小米等新兴品牌西出印度时,几乎遇到了一模一样的问题:无休无止的专利诉讼跟合同纠纷。这背后,不仅仅是爱立信等专利巨头们盯上的授权费,也有印度本土手机厂商的推波助澜。

印度本土品牌围追堵截

“他们对付小米的手法,跟四年前对付基伍如出一辙。”前基伍印度市场负责人对《IT时报》记者回忆,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国品牌,印度的本土手机厂商开始利用地方保护主义围追堵截:“专利战只是用来做文章的题材和幌子,背后都是印度本土手机厂商在推动。”

12月12日,小米印度官网发布英文版公开信,正式宣布在印度停售小米手机。

此前印度德里高等法院裁定,小米侵犯了爱立信的标准核心专利组合(SEP),并下发了禁令,要求小米停止在印度销售手机。

12月16日,小米CEO雷军说自己收到了今年最好的生日礼物——印度德里高院做出判决,允许小米手机在印度恢复销售,但也仅限于采用高通芯片的红米1S,而采用联发科芯片的红米Note仍在禁售之列。

12月17日,德里高等法院接受了印度手机厂商Micromax的上诉请求,宣布禁止一加手机在印度从事市场营销、销售等任何行为。理由是一加手机违背了Micromax与Cyanogenmod独家签订的系统授权协议,私自出售搭载CM系统的一加手机。

这一幕,与基伍在印度的折戟非常相像。2010年,基伍在印度市场是当仁不让的No.1,年度出货量3500万台,市场占有率达到21%,远远甩开了排名第二拥有13%市场占有率的诺基亚。同时,它在印度频繁发起价格战,将手机平均价格拉低到45美元左右,比当地印度自主品牌价格还要低20%左右。

但好景不长,爱立信、诺基亚等巨头们的专利诉讼接连而至。为此基伍投入了数千万元资金,组织律师团应对这场官司。虽然最后基伍赢得了诉讼,但在印度市场却遭遇了巨大打击。

“对方要求每台设备缴纳1%~5%左右的专利费用,并且追溯三年内的全部出货量,很快印度四大海关全部查扣了基伍的手机库存。”该人士表示,后来虽然官司胜诉,但基伍在印度的销售一直不通畅——货物刚刚运输到口岸,就会被印度海关以各种理由抽查和暂扣,一套申诉流程走完要半个多月。

在价格战瞬息万变、一个月价格跌15%以上的印度市场,这样的“刁难”几乎让基伍的销售渠道一蹶不振。“往往是下游渠道需要大量备货的时候,手机卡在关口进不去。当库存消化不掉的时候,又进去一大批。即便是去海关、政府部门公关,对方也一反常态地以各种理由拒绝,生意到最后简直没法做。”

这场不见硝烟的商业战中,最矛盾的地方在于印度本土手机厂商和国际专利巨头的态度。此前,Micromax也曾遭到爱立信的专利侵权起诉并索赔10亿印度卢比(约1840万美元),但最终双方达成协议,Micromax按照每部设备售价1%~1.5%的比例上缴专利费用。但对基伍这样的天价索赔实属首次:“在印度发生的专利纠纷,一般只要双方达成授权金额比例协议,再缴纳一笔象征性的押金就能解决。手机设备的销量越高,它的收益也随之增加,但当时它提出的条件和接下来的举动,明显是来自印度本土厂商的力量在推动。”

并不是难题的授权费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Digitimes Research近日发布报告称,国内第三季度4G手机销售放缓,前景黯淡,包括小米、联想集团和酷派在内的中国大陆主要智能手机厂商或无法实现今年的出货目标。

在国际电子商情首席分析师孙昌旭看来,第四季度手机的销量下降,是因为国内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增长速度也从高位回落,随着国内手机品牌的逐渐看清形势,她认为手机更新换代已经到了平衡的时刻。

“明年是中国厂家大规模开拓海外市场的元年。包括低调的魅族、Vivo步步高,以前很少涉足海外的手机厂商,12月也开始向海外拓展。 ”孙昌旭说道,这是中国手机厂商必经之路,手机行业在高速增长四五年之后,智能手机的增长已经非常缓慢了,为了获取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他们必须向海外发展。

这其中,专利壁垒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面对更为严苛的专利市场环境,国产手机出海地点的选择一般会避重就轻,优先选择东南亚、非洲等牵扯到国际专利风险较小的国家。从这些地方起步积累海外市场的发展经验和专利的战略储备。

“虽然国际市场环境面临很大的专利诉讼风险,但是国内手机厂商已经玩不出什么新花样,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促使他们的海外之路要尽早摆上日程,国产厂商出海不会就此降速。”孙昌旭表示。

某种意义上,爱立信针对小米发起的专利诉讼仅仅是个开始,随着中国品牌的集体出海,将不可避免地迎来专利纠纷,但这并非是无解之局——12月17日,印度法院暂时允许进口高通版红米IS,但需要为每部手机向法院账户存入100卢比(约合1.56美元)押金。

“电子数码类设备有17%的出口退税,按照这个成本比例来算,即使向爱立信、诺基亚等专利巨头缴纳1%~5%左右的授权费用,对厂商来说也是轻而易举。”一位从事手机ODM出售生意的深圳手机厂商负责人梁某对《IT时报》记者表示,按照小米在印度6999~9999卢比的价格来算,每台需要缴纳的专利费用在69~100卢比左右,但小米手机自身的出口退税在1189~1699卢比/台左右,“即使算上向法院缴纳的押金,国内厂商完全有能力承受这笔费用。”

面对中国本土厂商的威胁,印度的三大手机品牌也在积极应对。今年6月,印度主流手机厂商Micromax、Karbonn主动加入谷歌的AndriodOne项目,在印度推出100美元以下的AndroidOne智能机。

得益于谷歌的支持,Micromax设立了独立的电商网站和子品牌“Yu”,主打低廉售价和高性能,借此对抗中国品牌。而Karbonn于近期启动了IPO计划,其出口到欧洲、南非、俄罗斯等地的设备数量提升了20%,预计今年财年结束时总营收可突破13.2亿美元。

“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更理解本地市场、拥有更稳定多样的分销渠道。而这也是外来品牌最不容易做成的地方。”Karbonn董事长Sudhir Hasija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达他并不看好对以小米为首的中国厂商在印度市场的进军。

事实上,被印度本土厂商所看重的线下分销渠道,正是其优势所在。此前,基伍在海外市场采取了自建渠道分销的模式,却在面对货物入关等难题时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国内厂商要出海必须在当地寻找一家实力较强的当地分销代理商,否则又会面临之前的局面。” 梁某表示。

国内专利战尚未启动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公开数据显示,酷派、OPPO、小米、Vivo、金立、魅族的发明授权分别为334、103、10、7、7、4件,联想发明授权数为554,不过被联想收购的摩托罗拉拥有约2300件发明专利授权,弥补了联想的专利短板。相比之下,华为、中兴的专利授权则分别为:22169、14493件。

这个数据对比,在高通反垄断案即将收官之际显得颇为微妙。

此前,高通的反向专利授权让其在国内市场无往不利,任何使用高通芯片的手机厂商,必须将所持专利授权给高通,并且不得以此专利向高通的任何客户征收专利费。

这种反向授权同盟,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今天中国手机厂商的专利格局:缺乏专利的新兴互联网手机厂商,有了高通撑起的专利保护伞,可以用较少的技术、专利投入换来最大的市场化份额。同时也让中兴、华为等通信厂商,其所持的大量4G核心专利在国内无用武之地,只能在欧洲等海外市场打起专利诉讼官司互相禁售产品。

一旦高通的反授权同盟瓦解,那么国内手机厂商之间的专利问题必将凸显出来。中兴、华为等拥有大量专利的厂商,势必会借助专利进行商业竞争。在缺乏了往日的保护伞后,新兴厂商在国内市场将会受到大幅影响。

“发改委和高通还没有正式确定反向专利授权被取消的通知,但概率比较大,短期内来看,对新兴互联网手机厂商影响相对较大。”孙昌旭分析。

最初,高通的反向专利授权是为了供应商对用户的平衡,一方面避免一些小客户在成长阶段被大客户通过专利而受到打压,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一些大客户的一家独大。早先华为在最初走向欧美的时候,也受到了高通的保护,才能在海外避免爱立信、摩托罗拉等的专利诉讼。现在中兴、华为壮大之后,拥有大量专利授权的他们开始对高通的免费反向专利授权不满,于是提出来取消反向专利授权。

但另一方面,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并没有欧美那么健全,在手机快速发展的20多年里,在高通的反向专利授权保护下,国内有关知识产权的纠纷基本上难寻踪迹,更不要说被罚“禁止销售”。

“中国市场很大,渠道很多。所以很难说去封杀某一个产品。”华强电子产业研究所分析师潘九堂认为,国内一旦发生相关专利诉讼,漫长的审理过程也不会对当下的涉案产品产生任何的不良影响。虽然在专利授权上,中兴、华为掌握大量的专利,但在软件方面,以小米为代表的一些新兴互联网手机也拥有不少专利。虽没有涉及核心技术,但却有资本和中兴、华为等国内通信巨头打官司,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从这个层面看,由于相互牵制,孙昌旭认为短期内国内手机厂商的专利战还不可能打响。

更多的专利纠纷压力依旧在海外市场上,潘九堂认为,与其鹬蚌相争,倒不如考虑在海外市场进行战略合作,联合对抗来自国际通信巨头的打压。

名医汇

就医挂号协议

专家预约挂号平台

挂号平台